榫卯,是 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木构件的凸出部分叫作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作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在一起,起到连接作用。榫卯是 传统建筑、家具和其他木制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它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是 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榫卯结构是传统中式家具的精髓

比汉字更早的民族智慧

关于榫卯的起源有很多传说。 流行的一种是,春秋时期鲁班想考验一下他的儿子,看看他够不够聪明,就用六根木条制作了一种玩具。这种木制玩具利用木材本身的凹凸,十分巧妙地咬合在一起,只有搞清了咬合顺序,才能把它拆开。后人管这种玩具叫作鲁班锁,认为它是榫卯的鼻祖。


《中外戏法图说 鹅幻汇编》中的鲁班锁

事实上,榫卯的诞生比鲁班锁早得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将榫卯作为“高科技”应用于建房。20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干栏建筑遗迹中发现了数千个木构件,至少有几十个具有榫卯的构件。这是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 早期榫卯。虽然这一时期金属工具还没有出现,但使用石器加工木料并非易事,但考古学家还是辨认出了双层凸榫、凸形方榫、圆榫、燕尾榫、企口榫等榫卯形式的雏形。这些都基本符合受力情况的要求,说明中华先民的建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榫卯形式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建筑史的重要贡献,也说明榫卯是比汉字更早的华夏智慧。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 早的榫卯

春秋战国时期,工匠们采用了几十种榫卯接合方式,现代木结构中使用的主要榫卯接合方式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比如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中,古人的棺材上已经使用了燕尾榫、搭边榫、银锭榫等接合方式。人们还在湖北当阳赵巷春秋墓出土的油漆中发现了明榫、暗榫、通榫、半通榫、燕尾榫明这一时期的漆木家具制造已经十分精巧。《楚辞·九辨》有云:“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以圆卯眼和方榫头难以匹配,来比喻双方意见不合、格格不入,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榫卯在当时应用的普遍性。只是那时还没有榫卯一词,人们称这种接合方式为枘凿。


从汉代到南北朝,关于榫卯的描述很少,但从挖掘出来的建筑遗迹和大量的绘画和雕刻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木制建筑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大型的木制建筑,基于榫卯的斗拱系统基本形成。



到了唐宋,榫卯在木质建筑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和规范,重要的标志是《创造法国》这本书的出现。《创造法国》图文并茂,是的 古代 关于建筑技术的完整书籍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时,凿子已经被称为榫卯。宋人编写的《二程遗书》记载:“凿子,榫卯也是。榫卯圆圆,榫卯方则方。”《创造法国人》也用了“毛眼””一词描述榫卯结构。书中将木建筑中的榫卯分为三类,即铺作卯口、梁额卯口和合柱鼓卯,它们被后来的匠师称作“山面压檐面”“螳螂头口”和“合柱燕尾榫”。


《营造法式》(陶本)大木作制造图样之一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营造法式》斗栱各部分示意图


随着人们逐渐从跪到坐,大量高型家具出现,最初用于“飞檐斗拱”的榫卯结构逐渐用于家具制造。明清时期,榫卯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趋于简化,而在家具中的应用则达到了超高水平。学者王世祥在《明代家具研究》一书中说:“我 具有结构传统,到宋代越来越成熟。自宋历明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这个“结构”,便是指榫卯结构。明清家具工艺之 、扣合之严密、造型之古雅,令世人叹为观止。


斗拱中的榫卯结构


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

传统的木制建筑在操作中分为大木制品和小木制品。前者主要指建筑的骨干结构,是能承受负荷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梁、檩条等。后者主要是指使用小木构件组成大面积图案,如门窗、藻井、隔断等。在现实生活中,木制家具通常也被归类为小木制品。榫卯结合广泛应用于大木和小木,但技术重点不同。


在大木中,榫卯的主要功能是使结构组合后形成强度足够、结构稳定的整体,因此直榫、十字榫、燕尾榫等承载力强的榫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飞檐斗拱是 大型木建筑 独特的特点一直受到世界的赞扬。例如,鹤翅飞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旨在解决四坡屋顶屋檐的角落问题。斗拱是大型建筑框架与柱之间的过渡部分屋架荷载传递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斗拱纵横叠交,形成一层斗拱群,可以起到抗震作用。斗拱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基本构造和组合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斗拱中用到的榫卯,基本是由一系列的十字榫组成,同一水平面层的木构件,各自牺牲自身的二分之一,统一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相交在一起,将重量层层向下传递。


刘文辉木构作品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说过:“一直被认为是极其特殊和神秘的 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直接自然的结果,没有什么超越力学原理和做作的,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都极其成功。这种屋顶所有的曲线和轮廓,上部高耸,屋檐像翼子一样轻盈,使得原本极其枯燥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的冠冕,这是其他建筑所没有的特点。"中国建筑筑的飞檐斗拱牢固、美观而有弹性,尽管表面看去榫卯 混乱复杂,事实上其建造逻辑是非常严谨明晰的。


由于门窗、家具等小木材应经常使用和移动,因此需要承重,易于拆卸,榫榫的拼接效果应用广泛。在明清时期,家具已成为文人欣赏的东西,榫榫的连接也更加精致和内向。


同一根木材,不同的切割方式会得到不同的木纹和不同的物理性能

小木作中应用到的榫卯接合方式主要有板面接合、框架接合以及板面与框架接合三种。 种板面接合,在传统家具和木制装修中极为常见,由于板面是木器中比较容易受损变形的部分,所以板面接合的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像常见的门窗、桌案、床、椅子等都是采用攒边打框板的结构进行设计打造的,即把“心板”装入带有通槽的边框内。这种接合方式用到的榫卯形式有龙凤榫、燕尾榫等。第二种框架接合,是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相连接,接合截面形状分为方形、圆形、扇形等。第三种板面与框架的接合,大多为三维结构,如抱肩榫、粽角榫等,一方面连接面板,另一方面连接家具的腿。考虑到拆装方便,罗汉床、座椅等家具中还常常用到走马销,也叫札榫。这种榫的榫头一边呈斜面,卯眼则长出一部分,榫头插入卯眼后可以移动,拆装起来十分方便。




榫卯结构的优点非常明显。首先,与现代木工所采用的金属缔固物接合方式相比,榫卯接合的强度更大。榫卯的各种结构部件根据力学原理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极为平衡、和谐的状态。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应用横竖方向的梁柱进行构造,在地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搭柱,交错成为屋顶。屋顶由梁枋和立柱共同支撑, 后由立柱稳立于地面。其次,榫卯的连接部位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可以应对木材膨胀、收缩引起的松脱问题,抗震性也更佳。在佛光寺这种土木结构的建筑中,墙壁仅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没有承重,重量全部分散在弹性和韧性极强的木框架上。这正是佛光寺历经千年而不倒的重要原因。榫卯接合的第三个显著优点在于它的可逆性,由榫卯连接的各个构件都可以拆分,便于运输组装和替换维修。 后,榫卯接合依靠木材本身进行连接,无论是天衣无缝的暗榫,还是错落有致的明榫,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榫卯结构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 ,所以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化中渐渐成为 传统构造的精髓,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各个领域。


门窗中的榫卯要求既能承重又便于安装

藏在木头里的东方哲学

千百年来,崇尚自然的 人对木头有着独特的感情。 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筑的概念, 古人认为,木头象征着春天和早晨,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是大自然生命力和阳光的体现。人住在木头盖的房子里,使用木制家具,便也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气息,获得了来自大自然的能量。由此衍生出的榫卯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着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古代文人笔下,藏在木制器具中的榫卯是大自然的精灵。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相传在凤翔佛寺有个叫做郭璩的僧人,某次锯木头,几经尝试都锯不开。郭璩怀疑木头里面有铁石,于是就换了一把新锯,然后才成功锯入木头里面。及至分开时,居然发现里面的木纹生成两匹马的形象,一红一黑,互相啃咬着,口鼻鬃尾,蹄脚筋骨,皆栩栩如生。在古人眼中,由一凹一凸两块木头组成的榫卯,恰如太极的两极,一阴一阳,互补共生。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又不着痕迹,隐含着古人含而不露、相生相克和相互制衡的价值观。以木材本身力量作为制衡力量,而非使用铜、铁等金属物,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山西应县木塔

榫卯是匠人匠心的 诠释。 古代木匠大都是学徒出身,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学过结构力学,但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亲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练就了一身因材施用的本领,能够选择合适的木材运用在恰当的位置,甚至通过目测就能判断每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匠师们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一榫一卯上,让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末文学家张岱赞木材工匠道:“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置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鉴赏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盖技也而近乎道矣。”技艺精湛的匠师苦心孤诣创造出的榫卯精品,已经不只是形而下的技术性表现,而是近乎形而上的“道”了。


榫卯也体现着 人简约自然的美学理念。为了在器物上体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 人发明了榫卯。榫卯结构通过组成部件的排列、组合,完成上下、左右、方圆、曲直等各种形式的接合,让木制器物的轮廓简练而舒展, 大程度地展现出木材本身的美感。这体现了 人从古至今都很懂得欣赏自然本质的美,崇尚简单、素雅的风格。



山西悬空寺


榫卯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 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


1、楔钉榫 



2、挖烟袋锅榫



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传统粽角榫


7、双榫粽角榫


8、带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挂肩四面平榫


11、圆柱丁字结合榫


12、圆方结合裹腿


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14、圆香几攒边打槽


15、攒边打槽装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



22、插肩榫变形


23、平板明榫角结合


24、柜子底枨


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26、厚板闷榫角结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29、直材交叉结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32、走马销


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严密、间不容发,历经千年而存在,被誉为“家 粹”。古时的匠师们,利用榫卯结构让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和谐世界。